您当前的位置:中国现代消费网资讯正文

航天员医生石宏志必须将风险降低到零

发布时间:2021-07-17 12:07:21  阅读:84663+ 来源:科技日报 作者:航天员在太空生病怎么办?她设计了一套医学处置程序

  自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至今,3名航天员已在太空生活近一个月。地面上最牵挂他们的除了亲人,还有一群“航天员医生”,石宏志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作为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副研究员,石宏志常伴航天员左右,无论是水下训练、载人低压试验、组合体试验甚至是外场试验,航天员各训练现场总能看到她娇小的身影。相比在地面,航天员在太空的健康状况更令她牵肠挂肚。

  航天员像鱼儿一样在太空舱里遨游,看起来新奇有趣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太空的特殊环境如失重、噪声、压力变化等作用于人体,能引起许多功能紊乱和疾病,比如空间运动病、减压病、睡眠障碍,甚至严重心律失常等。

  尽管在任务实施前,有种种预防策略将航天员在轨疾病风险降到最低,但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,仍然不可完全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。加上人为或意外损伤,也会影响航天员的身体健康、工作能力,甚至妨碍飞行任务。苏联先后出现过3名航天员突发疾病而中止任务,提前返回。

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进入空间站时代,航天员在太空里一待就是几个月,万一生病怎么办?太空里没有医院,他们只能在地面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开展自救,其重要前提,是要有一套完善的在轨医学处置程序。

  2016年,石宏志开始修订空间站工程航天员疾病谱。她借鉴国外载人航天史上的病例和经验,结合国内数次载人航天任务的技术资料,对涉及的上百种病例逐一进行分析,按失重环境、压力变化、意外损伤和临床4类,选出89种可能发生的病症,纳入空间站工程航天员疾病谱。2019年,她根据国内外最新资料对疾病谱进行复核、修订,最终形成涵盖4类90种疾病的升级版本。

  完备的疾病谱为空间站医监医保工作打下了坚实根基,给空间站上配置诊疗资源和设计医疗处置预案提供了依据。接下来,石宏志牵头制作了长达10万字的诊疗手册,内容包括医学预案、药品使用指南和在轨医学处置程序等。

  2021年3月的一天,在空间站长期载人综合模拟验证试验舱内,航天员乘组正在进行心肺复苏训练:航天员A突然晕厥倒地,航天员B迅速上前判断他的意识状态,同时呼叫同伴C尽快与地面取得联系。随后,航天员B、C把A固定到束缚担架上,进行胸外心脏按压、人工呼吸,用除颤仪进行电击……

  这套操作程序,正是来自石宏志设计的23项在轨医学处置程序。航天员经过训练后,只要按步骤操作,相当于替医生履行了手和眼的功能,剩下的就交给地面医监医保人员给予处置建议。

  建立了完善的航天员在轨疾病预防、诊断和治疗机制,航天员一旦发生疾病,就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医疗处置。对一般疾病力争在轨治愈,不必应急返回;对急病,通过紧急处置,使其稳定或减轻,从而减少返回的风险。

  此外,石宏志还兼任乘组医生,提供随叫随到的医疗服务,对航天员的健康状况时刻惦记在心。“自己生个小病能扛就扛,但是航天员不一样,必须将风险降低到零。”她说。

原标题:航天员医生石宏志必须将风险降低到零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